江苏省盐城地区革命委员会 文教局创作组编订 一九七六年八月 印数:7000册
淮剧韵辙是以江苏省建湖县语音为基础的方言音韵,有韵部二十。我们编了一首五言绝句,代表着每个韵部所用的字:
红梅舞白雪, 飒爽笑崖冰。 不夺千花秀, 只传万壑春。
与十三辙不同,淮剧韵目分为两个部分:第一部分为“四声韵”(阴阳上去四声字),收韵部十四;第二部分为“一字韵” (入声字),收韵部六。阴声、阳声属平声,多押唱词的下句韵,习惯上称为“下韵”;上、去、入声各字属仄声,多押唱词的上句韵,习惯上称为“上韵”。入声字无平声字可对(所以叫“一字韵”),且字音短窄,不宜用于正面人物和正规唱段。
淮剧方言区处在北语系和吴语系之间,字音比较复杂。她的入声字,明显地是受南音的影响,而阴阳上去四声各字,除了卷舌音外,则大抵同于普通话。但总的说来,她的五声音读却和唐、宋韵书中的字音颇为相近。我们编了一份《淮剧音韵与北音三辙对应表》,探求一下淮剧字音演变的渊源和依据,肯定其中积极健康的方面,便于我们进一步地掌握和运用。
淮剧韵辙先前已有编著,这在当时来说是起了一定的作用的。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,文艺舞台发生了根本的变化,原有的前辙已不能适应今天的需要了。我们本着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,为工农兵服务,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原则,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旧有的前辙进行了整理和修订:
- 换掉绝大部分韵目的名称,改用新词。
- 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分行排列,不再用国际音标注音。因发声方法不尽相同,韵目下亦不用拼音字母标注。
- 去掉冷僻字、古奥字、四旧字,不必要的异读字、土俗字,以及括号中的繁体字,适当保留和增添常用字,业已在群众中流行的“新生字”,习见的历史人名、地名字,采用简体字。
- 一字多音、多义的,按读音分别归韵,并在字后括号中用同号字型标明字义, 一般字的注解见《十三辙》,另一些字则在本编中单独注明。
- 入声字一般不收入同韵四声,使用时可灵活掌握,但在字数上则加以压缩,即保留可做韵脚的常用字,其余的字则一概删除。
- 建湖方言中冤、园、远、愿等读如“峦端”音的诸字,不从本地方音,而按阜宁语音收入“天然”辙,对于爹、弟、替、 姐、你、腻等被注成颠、店、掭、剪、捻、念等阜宁音诸字,则按普通话和建湖读音,收入希奇和崔嵬韵部。
- 毛主席教导我们:“文字必须改革,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。”由于教育的普及和普通话的推广,淮剧字音如何适应形势,已显得日益重要。我们在批判林彪、孔老二“复古倒退”反动思想的基础上,以积极慎重的态度,对淮剧字音从以下两个方面向普通话字音“靠拢”:
- 单收。一些旧的读音不太流行,或者本地读音和普通话读音同时具备的字,如蹈、萌、侵、沁、诊、噪、钞、窈、绕、鞘、疚、嵬、忾、蚁、绮、俺、忖、蝇、刽、危、伟、诲、伥、盎等字,统按目前出版的字典读音收列,不再用本地语音。至于那些与普通话读音不同的字,如寝、微、瑞、凝、茎、沸、褒、肴、埝、虹、豇、绍、猫、蹲、纯、硬、窖、菌、横、蹬、巫、诬、某、鼠、署、堤、役、疫等,目前改动尚有因难,暂时仍收本地读音。
- 双收。有一些字,本地读音与普通话读音两者兼备,或者正在向普通话读音发展的,我们则采取了双收的办法,即:
本韵双收
。对韵母相同,声母不同;或声母、韵母虽然相同,而声调不同的字,则在本韵辙之内同时兼收。这一类的字主要是潺、惨、估、渚、剿、缫、涛、涝、吵、揪、埃、携、溪、谊、链、咸、宪、蹁、跹、纤、歼、畚、桩、捅、桦、假、暇、播等字。
跨韵双收
。这一类字的特点是声母相同,而韵母相差较大,必须两韵(或者三韵)齐收的。如淮剧磋磨韵的初、否、虏、幕、募等字,十三辙收读书辙,贸、茂剖等字则收妖娆辙;战,占、染、般、传、欢、完等淮剧天然、磋磨辙的字,十三辙归入源泉辙,而淹、铅、嵌、缄、溅等字则相反。 牵涉面较大的是以b、m、n、l为声母的这一类型的币、迷、泥、梨等字,建湖音与北音一致,均收i尾,而目前广泛使用的却是阜宁音的ei尾,对于这种性质的字,我们则希奇、崔嵬两韵齐收。淮剧晶莹辙中的盟、顷、永、抨等字,历来就与十三辙“从容” 相通,这里我们把它们肯定下来,同收两个韵部。
盐阜方言中还有一种以g、k、h和i、 q、×为声母的间、家、解、敲、虾、项及夹、掐、辖等双音字,前者虽是“开口呼”,出音响亮,但与普通话语音相距较远,因此在收入本编时,我们尽可能地舍弃前者而用了后者。对街、秸、偕、谐、鞋等这一类型的字,我们也适当地采取了单收或双收。淮剧演员中目前存在着一种将天然辙中的先、前、闪、战等j、q、x为声母的字,唱、念成z、c、s为声母的“尖字”音。用法虽然不同,但不收录并不影响韵内可用字的多宴,因而我们也没有把它收录进来。
上述单收、双收各字,我们只是提供给同志们作试验性的使用,效果如何有待于实践的检验。但要求同志们对于有两种不同读音的字,不要在同一作品中出现,以免造成混乱。
- 磋磨辙的分韵问题。磋磨一辙,旧韵母统作o尾,结果我、碗不分,盘,婆同韵,曾闹出过“没有小盘(婆)子就是碗(我)”的笑话。其实,这个韵有着两个显然不同的韵尾:一个是o、uo,再一个是on (剜)。前者是圆唇音和圆唇舌尖音,后者是圆唇带鼻音;前者包括波、哥、多、窝诸字,与《十三辙》“活泼”对应;后者包括丸、船、瞒、团、峦诸字,与《十三辙》 “源泉”、《中原音韵》“桓欢”、《佩文诗韵》“十四寒”中“合口呼”诸字对应。这种区别早就有了,目前在有些地方剧种中依然存在。现在我们在一个韵部之内把它们分别开来,做成“小韵”,目的不是为了另辟一个新的韵部,而是作为读音上的一种矫正。
现用名 | 原韵目 |
---|---|
瓜麻 | 爬沙 |
磋磨 | 婆娑 |
驱除 | 图书 |
洲头 | 愁收 |
高潮 | 乔梢 |
开怀 | 开怀 |
希奇 | 齐西 |
斑斓 | 谈山 |
天然 | 田仙 |
奔腾 | 辰生 |
晶莹 | 琴心 |
崔嵬 | 垂灰 |
苍黄 | 常商 |
葱茏 | 蓬松 |
现用名 | 原韵目 |
---|---|
摸索 | 霍托 |
活泼 | 活泼 |
陆续 | 六足 |
直率 | 黑特 |
发达 | 邋遢 |
积极 | 锡铁 |